当前位置:

慎独

发布时间:2020-10-15

 慎独

芦朝荣

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所谓慎独,就是对本分的坚守,无论何时何地,都能永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,不放纵,不逾矩,就是在各种利诱面前靠强大的“精神防线”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。

梅花盛于中庭,人则争相歌咏之,享尽荣耀;而墙脚的数枝梅花,则寂寞无人知,唯有凌寒自赏。人生而有欲,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。面临着各种欲望的诱惑,有的人因之驱使,无所不用其极;有的人却能等闲视之,用自己的行动将“慎独”一词诠释的尽善尽美。

慎独是一种心境、是一种情操。面对权利、金钱、美色的诱惑时,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情;在缺乏公众监督的情况下,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头脑,内不欺己,外不欺人,上不欺天,下不欺地。《后汉书》记载,杨震赴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,时任昌邑令王密夜怀十金谒见杨震,称“暮夜无人知之”,杨震却以“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”严词拒绝,“四知”雅名流传后世。

慎独是一种修养,慎独是一种自律,慎独是一种坦荡,是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、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,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,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。无论是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,还是三国时刘备的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”,亦或是元代许衡的“不食无主之梨”,无一不体现出一种对内心道德的坚守,对良心坦荡的敬畏。

提起慎独,不得不提起一个人:曾国藩。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,才学兼备,真正达到了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境界,后世更有“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”的赞誉。然而,曾国藩也并不是一出场就自带光环的,30岁之前的他依然跟很多人一样,天资普通,才华也并不出众,而且性格暴躁、为人傲慢,一点也看不出圣贤的样子。

直到而立之年,宦游北京,相继见到诸多名家学者,深受触动,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,才开始顿悟觉醒。为此,曾国藩自立日课十二条:主敬、静坐、早起、读书不二、谨言、养气、保身、日知其所无、月无忘其所能作字、夜不出门。开始坚持静坐、反思,并将自己的所做、所想、所感、所悟如实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,日日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的不足,即使在行军打仗、卧病在床,也从少很有间断。他以读书作为自我修行的途径,更是坚持无一日不读书,每日圈点十页,哪怕晚年右眼接近失明,依然不肯舍弃。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律,才让他修身养性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,真的做到了“慎独者,遏欲不忽隐微,循理不间须臾,内省不疚,故心泰”。

我们总说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,不给他人添麻烦。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,我们也确实能随时保持高素质、有教养的状态。但在无人注意的地方,是否依然坚守初心,克制自己,不做出格事,不说出格话?这是对修养的考验,也是对人性的考验。

在网络中,有着这样一群人,他们披着陌生人的马甲,舞着手中的键盘,仗着“法外之地”,肆无忌惮的宣泄着自己的情绪,反正你们谁也不认识我。网络暴力,就此而来。我们总说要做一个有素质的人,不给他人添麻烦。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,我们也确实能保持高素质、有教养的状态。但在无人注意的地方,是否能依然坚守初心,克制自己,不做出格事,不说出格话?

慎独,是与自己的内心坦诚相见,需要长久的自律,有了目标和方向,便要经得起干扰和诱惑,懂得克制,更要懂得什么能为,什么不能为。慎独,就是哪怕没有外界的监督,也能在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,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。

兰生幽谷,不为莫服而不芳;舟在江海,不为莫乘而不浮;君子行义,不为莫知而止休。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。卑以自牧,含章可贞。

 

 

(责任编辑 倪晨旭)

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